赛车悬吊就是越硬越好?那么你可能得重新搞懂悬吊的功用和设定!
在许多车迷的印象中,除了须奔走于非柏油铺面的越野赛车,多数跑车、赛车,应都牺牲了较多舒适及精致体验,拥有较为硬派的行车设定对吧!然而,真正的事实却可能让你有些讶异!
就举本月底将前往派克峰参加爬山计时赛,且目标是为Bentley夺下第三座速度纪录的这辆Continental GT3 Pikes Peak赛车为例。
先让大家搞懂这辆赛车的企图和实力。在计时冲刺开始之后,这辆Bentley赛车必须以高达125.5km/h的平均车速通过156个弯道,并爬升近1524公尺,且若要刷新纪录,更须在不到9分36秒的时间完成上述挑战!为了达成这惊人的目标,Bentley除了用上自家GT3赛车作为基底,还搭上4.0L双涡轮V8引擎、碳纤维进气歧管,以及经3D打印与激光焊接制成的Akrapovic钛合金排气系统,以调节更大的涡轮与短式侧边排气管。此外,为了对应高海拔稀薄的空气,以及高速飞驰需求,这辆赛车还有着极为夸张的前后空力套件,看到这里,我想各位应了解这辆赛车丝毫不打算开玩笑、志在取胜的认真程度了。
然而,也正因这辆车拥有了高下压力表现,就直觉试想,这辆车速度飞快,且还得肩负高下压力的车身负载,那么或许更该搭配超高支撑强度的悬吊设定。但是,最终团队却替这辆赛车改搭配了Bentley既有最为柔软的弹簧和防倾杆,而这,相信就会让许多车迷跌破眼镜了!
事实上,多数车迷口中「较硬的悬吊」,往往多指车辆面对道路补丁、减速坡,将瞬间产生较直接冲击的悬吊设定,而之所以强调运动或高速竞技的车款会调整较「硬」,通常是为了带来较高支撑性,令煞车时的前俯以及过弯期间的侧倾获得更好抑制,使车辆重心偏摆得以更稳定,也带来更高驾驭信心,且当然,其中除了避震系统中最广为人知的弹簧与减震筒,就连防倾杆,甚至悬吊各关节采用的橡皮或刚硬的鱼眼接头,事实上也都会细微地影响车身对于路况的反应速度。
但光看到文前Bentley赛车的设定,相信各位已不难了解「很硬的悬吊」不只将带来不适,对于速度的追求也并非绝对的正向帮助。
那么若从功用层面谈起,悬吊的存在正为了吸收路面的起伏与冲击,不论是在赛道和公路上,于起伏过后抓稳车身,并确保车轮竭尽可能地时时发挥抓地本领,更将大大挑战弹簧、减震筒、防倾杆,甚至包含悬吊行程与车高的设定。这也正是高阶悬吊除了高低/行程可调,还分别设有伸侧与缩侧调整的原因,目的就是分别针对车身向上与向下的动态带来控制。
但倘若我们不要将车辆设定讲得过于复杂化,值得一般车迷了解的是,当车辆濒临动态极限的状态之下,过「硬」悬吊设定往往会对于路况改变的容许度降低,倘若突遇轮带与路面摩擦系数(抓地力)改变,或是单侧/单轮遭遇过大起伏,此时较低的吸收宽容度也将可能瞬间突破车胎可承受范围,造成打滑、动态失衡,甚至失控,也所以许多赛车在湿地竞赛时会将车辆调「软」,既将确保轮带可尽可能地维持抓地,同时也将强化重心转移现象,利用重量强化煞车或加速能力。此外,较「软」一些的悬吊虽看似柔弱,但只要确保悬吊跟的上驾驶操控意图、不拖延操控动态、不造成降低性能极限的摇晃或偏摆,那么适度的「柔软」在面对车身起伏的改变、重心的转移、快速冲击吸收能力时皆更具宽容度,在适切的设定之下,可是能使车轮尽快贴地、恢复抓地能力,这也正是许多原厂公路性能车设定虽较舒适车款硬调,但却不如部份改装车款「过分硬派」的原因。再简言之,不采用过于硬派、过于软调,调教适切的悬吊,不只将能兼顾舒适,事实上也可为车辆带来更高的极限宽容度、营造更佳车辆体验与性能。
至于何种软硬,又或专业点说,如何的弹簧磅数、减震筒阻尼设定,以及整体悬吊搭配所带来的路感与操控能力最佳,这个自然得依照不同车辆与使用环境进行调教,车辆运动学本就是门相当复杂的学问,且甚至还得依照车手/使用者偏好进行微调,这也正是不论市售或是竞技车款在上市、下场竞技前都须大量测试与调教的原由。
而之所以Bentley团队为派克峰挑战赛赛车搭配旗下最软弹簧与防倾杆的原因,可就是为了营造更大的车身运动!使车身能获得最大化的重心转移,令水冷制动系统在减速能力极大化,也能在弯中依赖外侧轮紧紧抓住路面!
这真是相当出人意料,却也有趣的设定,可不是吗!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